又到岁末盘点时。回顾一年来典当业所经历的路,有迷茫、困惑与不得已,但更加不能忽视的是行业为此所做的努力。作为融资市场的一种有益补充,无论是资历还是经验,典当行业都可谓是走在同类机构的前列。因此,到了该理性回归的时候,别让悲观的情绪感染,闯过“瓶颈”会走得更加踏实。
No1.盈利水平有所下滑
现象:盈利,是企业经营好坏最直接的印证。2014年,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累计发放当金和典当余额的整体增速放缓;二是具体到一些地方省市,相关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种态势。例如江浙地区可谓是典当行业发展的先行地区。但上海今年上半年的典当企业在典当总额、业务笔数、应交税金上,同比与环比都出现了下降;有据可查的还有宁波,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典当企业盈利水平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另外,内蒙古自治区典当行业今年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下降41.6%也是内陆省市中的一个典型。
点评:盈利水平的下降有正常和非正常之分。正常之处在于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和规律,不仅是典当,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至于那些“非正常”,同样还是在行业自身。有人说,典当是高风险行业,带来高利润在情理之中。不过从今年的情况分析,高风险没变,但在非金融机构的融资市场中,受竞争影响、“三大块”业务比重难以打破等外围与自身因素制约,典当的高利润似乎开始动摇。这倒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了典当行,不用盲目地去追求单笔业务的高利,“以量创价”或许是另一种选择;二是分门别类地打好“客户牌”,依然值得业界在这方面再下工夫。
No2.客户质量有所下降
现象:这是2014年的典当业界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最具说服力的表现就是典当行逾期率在逐年上升,数据统计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典当行业的逾期率保持在2%左右的增长。
造成这种现象虽然有典当行数量逐年增多的因素,但最重要原因还是受客户质量的影响——一方面是市场的多元化让优质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剩下来的客户很大一部分都是还款能力有问题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是以前比较优质的客户因为自身的经营以及所处行业的关系,资金链趋紧甚至断裂,尤其在矿产和房地产行业中,这种现象最为普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预计,对比早几年,时至今日典当优质客户的流失率达60%左右。
点评:客户质量的好坏,是典当企业“生命线”。如今这一资源的变化,成为典当经营的一块“心病”。当然,对于当中相当一部分客户而言,也有着他们的“不得已”。诚然,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大环境的影响不是典当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但从主观角度而言,这更加考验行业化被动为主动的能力,例如重新建立客户审核体系,进一步加强和细化风险防范机制,不因高利的诱惑而被蒙蔽等等。要知道,认清形势并非让你一味去“怨天尤人”,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的强者,信心、决断、眼光、执行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No3.互联网金融“势头”猛烈
现象: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席卷的势头,着实让融资市场不可小觑。据相关机构统计,中国有6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金融行业就有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且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由于互联网金融尚属新生事物,目前处在比较“有利”的生态环境中。从P2P融资网站,到互联网公司自己开发的融资平台,都在迅速改变着融资市场。而这股强势之风自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典当人的关注,今年以来,关于典当结合互联网金融的讨论开始增多。
点评:互联网金融做的是线上,而传统的典当业务则专注于线下;互联网金融有的是信用放贷,但典当必须要有抵质押物。从这点看,两者似乎交集并不多。但问题在于,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当互联网金融将目标对准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这些难以从银行贷到款的客户时,恰恰是分割了典当的业务空间。
实际上,典当行对于这样的态势并不须过分担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行业优势依然最重要,尤其是诸如监管空白等,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未必是好事。或许有人会认为互联网金融现在快速、低息等宣传攻势铺天盖地,但从前期经营手段来看,这或许不一定是长久的发展态势。因此,这也对典当行保持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寻求合作是另一种思路,但值得典当业注意的是,法律法规的“高压线”不能碰触。
No4.部分企业游走灰色地带
现象:生意不好做是业界现面临的普遍困惑。既然不能“坐以待毙”,那就得想方设法解决。这也让今年的典当业中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行为开始暗中涌动。
例如代赎、或者是将客户的业务介绍给相熟的其他民间融资机构就是典型例子。还有一种典型是,由于银行收紧了对典当行的融资放款渠道,少数“缺钱”的典当企业为了自身融资,将债权转化为理财产品出售也是今年颇受业内关注的一大现象,在京广等地都有案可查。
点评:不管是在商言商也好,希望走出“低谷”谋求长远发展也罢,典当行“出招”初衷可以理解。但必须重视的是,风险的防范并非简单“扔掉”就相安无事了。
游走在“灰色地带”,一方面说明某些典当行的法律意识、监管意识,以及整体把控能力依然薄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从业者对于行业发展“大局意识”的欠缺。要知道,在当前庞大的非金融贷款机构市场中,典当行相对“正规”、监管严格,实际上也是争取客户的“制胜法宝”之一。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果失去了这点,对谁都没有好处。
No5.创新“概念”有所延展
现象:创新虽不容易,但2014年的典当业对于创新概念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从单纯的发展新业务,目标逐渐转移到了提升服务、改进业务等方面。
例如推行“体验式”服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在京沪等地都有典当行尝试于此——考虑客户的心理感受,让业务操作的环境与细节更“人性化”。能否利用互联网做点什么,也是今年典当业追求创新的又一大亮点。比如越来越多的典当行学会利用微信等平台推荐自身,甚至陆续有业内人士尝试联手互联网金融,助力典当绝当处置的探讨。除此之外,寻求业务的专业对接、主动调研目标群体、在绝当品销售的主题、方式、选址上动脑筋等等尝试今年依然在继续。
点评:创新是“软实力”,它带来进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将创新简单看成推新业务,而条件有限又无法做到,其实是陷入了误区。
今年行业为创新所做的努力,特别是思路的转变,无疑是可喜的现象。一味守旧、偏执等考虑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在感到“同质化”困惑的今天,认准并找到定位进行创新,不局限于表面与传统,说明行业发展正日趋理性。
No6.“地位”靠自己争取
现象:要改变社会公众对典当行业的看法,在做好业务的基础上,也需要自身通过宣传等方式来积极主动争取。这是今年在典当业界出现的又一种值得鼓励的态度转变。
例如,在今年各地行业协会先后组织的各类探讨会、研究会,以及行业培训中,邀请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法律界人士、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深人士、研究学者等做法已成常态。像今年7月广州市典当行业协会与广州金融仲裁院共同举办的“典当实务与法律专题研讨会”,就邀请了法律专家、研究学者以及人大代表等人士参加;上海典当业今年上半年顺利结业的首期高管研修班,也是由行业协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主办。此外,今年在上海、河北、河南、安徽等地,都有典当企业或个人获得了由相关政府部门或组织评选的诸如“诚信企业”等奖项。
点评:“民众对典当总是存在认识误区”,这是典当人的普遍“心病”。当前的典当业发展比起旧时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但这种“不了解”,既有客观因素,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部分从业者的“闭关自守”。
其实,在社会经济链条的运转中,所谓“独立”并不存在,因此主动性很重要。自己都不发声,怎么要求别人非得要了解你?让人了解、增强了解、彼此了解,不仅有助于解决典当业务操作中的实质性问题,不同思想、眼界的交流也能使从业者们获得更多信息与资源以装备“软实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协会的“承上启下”作用不容小觑。
No7.数据理论日渐受关注
现象:典当行业日趋暴露的创新力、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与行业数据和专业分析缺失不无关联,今年,越来越多的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与行业人士意识到这一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所做的努力也可圈可点。
例如今年5月,湖南省商务厅就首次公布了当地典当行业发展数据,这也是当地典当业影响力提升的一种显现。还有前不久浙江典当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项目重点放在典当课题研究、发展摸式创新、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除相关主管部门和协会外,今年一些业内人士还在不断关注行业发展、收集行业数据,他们有的是个人研究,有的则是以典当研究中心、典当工作室等名义专注于此。
点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相关数据支持上的,而数据的获得又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真实的态度。两者相辅相成对于行业前行方向是指导与保证,如果缺乏,只能说明行业发展面临一定空白,亟待“输血”。
由此分析,典当数据的采集,理论研究的加强,首先需要监管部门搭建起整体框架,培养行业意识;行业协会也应当承担起一定的对接功能。当典当企业尝到了数据分析带来的“甜头”,相信他们会愿意配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群策群力,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加入更有助于典当开拓眼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No8.品牌建设注入新内容
现象:2014年的典当业,在品牌化之路的开拓上不再局限于知名度提高和开分店的思路。除了原始的广告业务宣传之外,着力推广绝当品特卖,还时时宣传典当的鉴定评估实力,频繁露脸各类融资平台,并向中小企业传道授课,努力取得更多权威机构的专业认可,荣获各类赞誉和高度评价,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更有甚者关注企业ISO认证、申请商标注册。可以说,随着典当的各项举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典当企业和行业的品牌建设也越来越多元化。
点评:业界对未来的典当经营虽然早已提出了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的目标,但以往“四化”之路难见其进,与典当企业的态度不积极、思想老、套路旧不无关系。
一个行业成熟和强大的表现之一,便是拥有众多的品牌企业。所以,典当在未来的品牌建设中,不光要增加企业广泛的知名度,而且还要有可靠的产品、优质的信誉、良好的形象,更要有悠久的企业文化、深厚的行业文明。这就不仅需要个体企业出类拔萃,更需要行业整体很优秀,这才能先服人后服众。
No9.“抱团”意义更进一步
现象:2014年,业界将之前业务交流和学习“各做各的”,改进方式成组团共商大计,以分析和解决共同的危机,这种现象很亮眼。从原来的企业之间的组合,到今年涌现协会联盟,从协会和行业外组织的沟通、学习,到建立研究中心,不仅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更突破了行业的牵绊。
点评:将一般的业务交流和互相学习用更加稳固且深入的形式将其常态化,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不仅有利于分析研究当下的经营现状、发现风险点、寻求解决方案,更能有利于发展行业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通过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合作,典当业界自然会不断开放和发展,良性循环,过去制约典当的神秘、误解、不堪等,也会随之不解而释。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开放而快速前进的。抱团取暖的对象,对典当来说既可是业内组织,更可为业外机构,只要对自己的发展有利,都可以考虑。
No10.更加注重日常业务细化
现象:业界普遍认为,2014年的典当业已经迎来了企业洗牌和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就这种态势来说,今年的两种现象特别值得一提,一是企业普遍将目光更加集中在常规业务的细化、完善上;二是在这样的认识之下,由协会牵头,为行业的“重量级”业务发展或者操作争取更加有利的生存环境。例如,浙江向当地高级人民法院积极争取为典当的财产保全担保减负,各地积极参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相关研究等,都是值得业界琢磨的实例。
点评:如今的典当业已不再像前两三年的高峰期时那般好高骛远,而是从细节和实际处着眼入手,积少成多,为自己的生存争取更多有利条件,正所谓细节决定成功。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在细节的完善中,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全盘考虑、系统研究,才有助于真正解决企业的经营难题。
原题:2014典当业 “被动”VS“主动”